ops8小说 > 历史 > 重生之新明演义 > 第六十一章 献策

重生之新明演义 第六十一章 献策(1/2)

        杨逸之听到刘基终于臣服,心中大喜,他强忍住满腔的喜悦,道:“这里不是久留之地,蒙古人必定还会再来骚扰你的,我们还是赶快离开这儿,一切等到了应天城中再作商议,如何?”

        刘基虽然一向多智,此刻突然发生这样的变故,也有点慌了,不假思索之下就点头答应,宋濂喜出望外,于是和李善长帮着他收拾行装,一行人,连带刘基的小童,趁着夜色匆匆向应天城而去。到了城下,守城的军士果然不肯放他们进去,李善长只得抬出杨逸之的名号来,不料,这些军士还真的不卖他们的帐,说这本来就是杨元帅定下的规矩,非常时刻,夜里谁都不能任意进出城门。

        杨逸之有点哭笑不得,他觉得自己现在的感受就像那商鞅一样,简直就是作茧自缚,想想没有办法,正要在城墙下将就一夜时,忽然听到城上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咦,那不是元帅吗?你们怎么会在城外啊?”

        杨逸之抬头一看,原来是胡大海,他惊讶的喊道:“正是我们,快命人放我们进去!”

        胡大海连忙让军士开门,军士们都知道胡大海的脾气,再加上又确认了杨逸之的身份,心里胆怯,慌忙打开了城门,本以为必要受到一顿严厉的惩罚,不料,杨逸之却只是冷冷的扫了几个军士两眼,一句话也没说,径直而去,把几个军士弄得有些莫名其妙。

        走了一段距离,杨逸之才悄悄对胡大海说道:“你回去后不要为难那几个军士,相反还应该好好的奖励他们,我们军中就要多一些这样讲纪律的士兵,才有希望呢!”

        胡大海自然明白杨逸之的意思,欣喜的去了。刘基默默的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此刻他才激动的说道:“杨元帅果然治军严谨,而且以身作则,有您这样的统帅,何愁天下不平呢?天下又有谁会是您的敌手?”

        杨逸之慌忙谦虚的回答道:“刘先生过誉了,我实在不敢当,只是因为有了前人的前车之鉴,所以才不敢重蹈覆辙,我其实并无什么过人之处,将来一切还要仰仗先生呢!”

        刘基道:“元帅太客气了,我刘基既然承蒙看得起,敢不效力吗?呵呵!”

        杨逸之亲热的拉着刘伯温的手说道:“府上就快到了,我们进去坐下来慢慢详谈。

        四人进了元帅府,夜色正浓,杨逸之看看窗外,哪有心情睡觉,于是吩咐下人准备夜宵,准备和刘基三人屏烛夜谈。刚开始刘基还有些拘谨,但随着谈话的深入,他渐渐放开了,杨逸之见时机正好,就开门见山的问他对当前形势的看法。

        刘基早已料到杨逸之会有此一问,他放下茶杯,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元帅如今稳居应天,表面看上去非常风光,但其实上却有很大的隐患。”

        杨逸之不觉坐直了身子,惊问:“为何?”

        “元帅也应该知道,现在江南有两大敌人,张士诚所居地方,南不过会稽,北不过淮阳,为人阴阳两面,暗地里打算反元,表面上依附元朝,他只是个保守寸土的人,没有大志向,不足为虑。陈友谅兼有饶州、信州,横跨荆襄之地,挟持徐寿辉胁迫部下,部下们多有怨言。他为人剽悍,专事冒险,拼杀攻掠,不惜百姓,军心思叛,民疲不堪,因此不难取胜,今日之计,不如先讨伐汉,汉亡后再讨周,如此天下定矣。”

        杨逸之看到宋濂和李善长听了不住的点头,看来他二人极其赞成刘伯温的观点,其实这就好比当年诸葛亮出山时的隆中对一样,刘伯温一针见血的指明了当前的形势,他对时局的把握无比准确,分析的非常透彻,使人一眼就看清了方向,杨逸之虽然已经预料到他会这么说,但是亲耳听到,还是充满了惊喜。

        杨逸之站起身来,走到刘基面前,朝他深深的行了一礼道:“感谢先生,拨开了我心头的迷雾,红巾军有了先生这样的能人,一定会使元军望风披靡的!”

        杨逸之虽然有些故作姿态,但还是把刘基、宋濂感动得一塌糊涂,二人连称不敢当,纷纷表示一定要为杨逸之效命。杨逸之欣喜之余并没有忘记张士诚派来使臣说和的事,于是就将此事向刘基、宋濂和盘托出,希望二人发表一下自己的高见。

        刘基的想法和杨逸之先前想的还是基本一致的,他知道和张士诚的战争早晚会发生,但是目前还不是最佳的时机,既然他们愿意请和,并且送上门来许多东西,那还不如暂且收下,缓住他们,麻痹张士诚,让他以为红巾军无意与他为敌,等他失去警惕心时,再全力向他发起进攻。

        杨逸之点头称许,一个长远的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猜您还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