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其他综合 > 清和 > 第一百八十二章

清和 第一百八十二章(1/4)

    凭祥城外,泥土飞扬中,数百役夫挥洒着汗水。

    自凭祥到谅山,一条以碎石和泥土铺成的大路逐渐成型,修路的役夫,有受雇的边民,也有征发的土人,最多的,却是安南战俘和被捕获的贼寇。

    在县令李庆青的主持下,凭祥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城西的市坊已经建成,每日往来和常驻的商队土官,几乎是临近州府的总和。随着粮食,木材和各种货物的聚集,这个数字还将持续不断扩大。

    “不出两年,凭祥县可以该称为凭祥州了。”

    明朝府州县的区划,除了土地,人口税额等都要考虑在内。

    一年前的凭祥,不过是一座边境小城,除大军出征,无任何特别之处。

    如今的凭祥,成为了明朝边境的物资转运中心,大量的货物经商队运送到此,再售卖出去,每日的交易额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收取的商税更是让人惊叹。同繁华的金陵等地还不能相提并论,却将设立已久的茶马互市远远甩在了身后。

    广西云南的土官开始习惯到凭祥交易。尽管距离较远,税额更高,但有县衙主簿专管市坊,取消项目繁多的杂费,马匹和方物不会被过分压价,所得的利润反而更高。而且,这里不只能换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还有西南土官和番邦眼中的奢侈品。

    比起茶马互市,凭祥的市坊更合人意。

    金银,铜铁,丝绸,瓷器,海外舶来的香料,源源不断汇集到凭祥,换成稻谷良种和木材,经海运,漕运和马队运往中原。往来的的商队,越来越多,连江南一带的巨贾都关注起这座西南县城。

    朝廷中,以铜钱换粮的奏请一经通过,户部尚书夏元吉立刻派人前往广西。来人还在路上,消息就已传开。运往凭祥的粮食数量,达到了新的高峰。据悉暹罗国王都亲自派出了商队,老挝占城等更是不甘落后。

    大明有钱,他们有粮食,铁器和丝绸都能交换,不抓紧机会的是傻子。

    西南各处的土官和商人对兴宁伯敬畏万分。这位神通广大的伯爷,难道真是财神转世?

    李庆青和思明府等地的豪族对孟清和愈发恭敬,也更加坚定了抱紧兴宁伯大腿的决心。

    跟着兴宁伯,果真是有肉吃,有钱赚啊!

    土官,知州,知府,甚至是道员,都对小小的凭祥县令各种羡慕,能抱上兴宁伯的大腿,不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能福荫三代。

    在这种情况下,李大令行事愈发谨慎稳妥,对孟清和的交代也是全力以赴。就如修路这件事,孟清和提出总纲,县衙上下立刻制定出最详细的规划,从役夫,资金到各项环节,详细得不能再详细,包括伙夫每天的工作,都细化到十余条目。

    孟清和乐得做甩手掌柜。

    身为大宁镇守,只要皇帝没-撸-了他的官,不可能一直留在广西。征讨大军已平定了安南,离启程返京的日子不远了。

    一旦离开,凭祥的繁荣能不能持续下去,不再是他能左右。

    “本官只是过客。”孟清和的话中有一丝遗憾,可再遗憾也要面对事实,“凭祥的事,本官不便继续-插-手。但有一点,只要能源源不断向朝廷输送粮食,李大令入京述职,不过是早晚的事。”

    至于商人到安南境内购买土地,种植粮食的事,单凭李家的力量无法维持。成国公向天子上了秘奏,不经通政使司和文渊阁,直接由锦衣卫递送。

    孟清和相信,以永乐帝的眼光,定然能看到背后乃至于更深层次的意义。说不定,他没想到的部分,也会被提出来并加以执行。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件事已经涉及到扩张领土的问题。

    如果他聪明,就不该继续插手,假释道衍在,定然也会给出同样的建议。

    孟清和自然不笨,得知沈瑄以剿寇的理由先一步离开安南,“功高震主”四个大字就砸在了脑门上。

    以定国公的地位和实力,尚且要把功劳送出去,自己不趁早收手靠边站,真等着别人找麻烦,在永乐帝跟前给他上眼药?

    在朱能第二次上疏之后,孟清和做了彻底的甩手掌柜。

    听到沈瑄途经凭祥的消息,更是将所有事情一推,亲自到城外迎接。

    “迎接国公爷是大事,凭祥诸事,李大令同县衙中人自定即可。”

    兴宁伯很潇洒,说放手就放手。此举让习惯了内外诸事皆登门求教的李大令有些发懵,手忙脚乱了一段时间,才逐渐走上正轨。

    这段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