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其他综合 > 清和 > 第一百三十二章

清和 第一百三十二章(1/5)

    皇帝不说话,世子的表情却像是要杀人。

    出言请立世子的几名翰林尚不知自己闯了祸,在背后狠狠给了朱高炽一刀。

    朱棣的态度已渐渐有了软化迹象,如果朱高炽继续示弱下去,不是没有翻身的机会。

    无奈,宫中的举动给了文臣们错误的信号,才出现宴会上这一幕。

    朱高炽很冤。他的确想当太子。身为皇帝的儿子,没人不想,他的弟弟也一样。

    太--祖高皇帝有二十多个准继承人,仍旧尊奉立嫡立长的规矩,先立长子。长子死后,将皇位传给了长子的儿子。虽然朱允炆最后被叔叔抢了皇位,但是立嫡长的传统仍在。

    永乐帝只有三个儿子,抛开皇帝的个人喜好,从传统和继承制度来看,朱高炽的机会最大。

    受太--祖高皇帝喜爱,是洪武帝亲封的燕王世子。年少时曾同建文帝一起在宫中读书,为人性格谦和,不像老爹和两个弟弟一样动不动就喊打喊杀,成功获得了文臣的好感和支持。

    北平守卫战,更为他累积了战功。

    朱高炽的政治-资本不可谓不雄厚,底气不可谓不硬。

    综合各种因素,就算老爹不喜欢他,有朝臣的支持,他成为皇太子的可能性也远远高于两个弟弟。

    被徐皇后提点几次,朱高炽认真反省过。原本是自己想差了,严重忽视了父皇的性格,致使靖难期间有所改善的父子关系降入冰点。

    可等朱高炽彻底想通,试图改变现状时,却是无处着手。支持他的人,却一次又一次的成了他向目标前进的绊脚石。

    不能说文臣们做错了,只能说他们不了解朱棣,不清楚一个敢举旗-造-反,抢了侄子皇位的天子是何等猛人。

    软着来,徐徐图之,或许还有希望。

    着急上火,隔三差五蹦跶一下,纯属于拿着小棍去戳龙身上的逆鳞。

    一下没戳成,再戳,继续戳。

    以为自己是英雄,梦想着拥立之功,殊不知龙头已经转了过来,张开大口,利齿森森,随时能将敢惹他的蝼蚁撕成粉碎。

    朝中有不少聪明人,但在利益和权利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却不多。

    如解缙,黄淮,甚至是胡靖,偶尔也会动摇一下。如果不是杨士奇适时的拉了一把,或许也会脑袋发热和解缙凑到一起。

    大殿之上,天子端着酒杯,自斟自饮。郑和想上前接过酒壶,却被挥退。

    郑公公都吃了挂落,旁人更不敢触霉头。宦官宫人小心翼翼贴墙站,走动间也尽量不发出声音。

    大臣们也察觉到情况不对。脑袋一根筋,也该想到天子是在不满了。

    请立皇太子的翰林拱手站着,皇帝一直不说话,只能保持姿势一直罚站。

    黄淮想起身求情,却被解缙和杨荣联手拉住。这个时候站出去,非但救不了两个翰林,反而会惹火烧身。

    正月里,天子不会动手杀人。

    最坏的结果,同之前被下放的给事中一样,大山支教或戍边充军。即使天子一定要杀人,也不会马上举刀子,至少要在殿试之后。期间努努力,拖到秋后,可运作的地方更多。

    文臣不敢出言相帮,武将则是不愿。

    朱能和徐辉祖一向不搀和皇家内部的事。老资格如张玉,谭渊,李彬等都不在了,余下能说得上话的,如淇国公邱福,同朱高煦的关系更好。五军都督府内,凡是燕军出身,同样更看好朱高煦。

    一起打过仗,上过战场,这样的交情,不是朱高炽能比。

    徐增寿没出声,三个外甥中,他更喜欢朱高燧。对朱高炽和朱高煦的争夺,他同徐辉祖的观点一样,不偏不倚,反正哪个登上皇位,他都是皇帝的亲舅舅。

    曹国公李景隆更不敢说话,长兴侯耿炳文,都督平安也是一致保持沉默。

    天子在大宁遇刺,锦衣卫无端包围府邸,左都御史陈瑛屡次弹劾,让这些建文朝的旧臣奉低调为圭旨。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出头。

    如若不然,还能如何?

    李景隆绝食未死,好歹同皇帝有亲戚关系。不被皇帝所用,也能当个富贵闲人。

    耿炳文辞爵,平安乞骸骨,皇帝都没有批准,却比准了他们的上疏更让人糟心。

    盛庸致仕,天子倒是准了,官印交出去也没能得个善终。陈瑛始终揪住他不放,想起来就参他一本,为保全家人,也为憋在心中的一口气,盛庸在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