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商韵 > 一.商业起源(资料)

商韵 一.商业起源(资料)(1/3)

(此篇为写作资料之一,《商韵》正式章节将于2008年12月24日中午12点准时上传,谢谢大家!)

(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商朝人使用的货币是贝类,有海贝、骨贝、石贝、玉贝和铜贝。铜贝的出现,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到了西周,商业成了不可缺少的社会经济部门。当时在“工商食官”的制度下,商业由国家垄断。在商业交换中,主要的货币仍然是贝,但铜也被用作交换手段。铜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同时也担负着货币的职能,后来就发展为铸造铜币。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

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形状各异,有的模仿农具,有的模仿各种工具,也有的模仿贝的形状。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改变战国时期货币种类繁多,度(长短)量(容积)衡(轻重)不一的现状,决定统一货币,把原来秦国流通的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流通的标准货币,这就是通称的“秦半两”。

他还统一度量衡,修建驰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特别是统一货币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后各封建王朝大都掌握铸币权,钱的形制也保持着类似“秦半两”的圆形方孔模式。

两汉时期,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两汉**实行“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的政策,商业出现了初步的发展。

当时的都城长安和洛阳,以及邯郸、临淄、宛(南阳)、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长安城东、西有市,后来发展为九个市,当时官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

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周边有围墙。市内设有出售商品的店铺、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市内的物价也由官员统一管理。

与以往不同的是,两汉又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

张骞通西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再经过今天的新疆进入中亚和西亚。

汉武帝之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交往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中外贸易的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外,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也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唐代长安城有坊、市;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东市和西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