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汉末之大汉重生 > 侯府小神童

汉末之大汉重生 侯府小神童(1/2)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永康元年公元167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年初先是以文立世、仁义无双,才名响彻大汉的解渎亭侯刘苌病逝!天下文人墨客无不捶胸顿足,恨其苍天不公,一代大儒陨落。年终,汉桓帝崩,窦太后与大将军窦武,在汉室宗亲中挑选能继任大统,年龄小容易摆布的宗亲,便将目光放在前解渎亭侯刘苌嫡长子刘宏身上!只因刘苌之名响彻大汉,对外有说服力,而其有两子,幼子刘宇时年四岁,刘宇虽小但却有神童之名,学什么都快且性格坚毅顽强。长子刘宏十二岁,虽有才名,但性格软弱,相比四岁的神童刘宇来说,还是刘宏容易被掌控。所以窦太后立其为帝。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窦武辅政。传闻兄弟俩感情很好,小刘宇调皮捣蛋,时常搞得侯府鸡飞狗跳的,大祸不闯小祸不断,都是刘宏帮着小刘宇背锅,没少挨刘苌鞭子。据说刘宏被带走当傀儡皇帝的当天,刘宏和刘宇当着已经是太后的董夫人面,兄弟相拥哭了好久,最后在刘宇依依不舍和刘宏三步一回头董太后嘤嘤哭泣声渐渐远去,直到护送队伍已经变得蚂蚁搬大小,刘宇才唤回管家刘忠,失落的回到侯府。至于为何刘宇不去帝都洛阳?刘宇去了洛阳,那么谁接任解渎亭侯位置呢?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刘宏正式继承帝位,但宦官与外戚官僚士大夫间的矛盾激化,中常侍曹节矫诏诛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及尚书令尹等,并夷其族,迫太后归政。二年,中常侍侯览兴大狱,将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等120余人下狱处死,此为第二次党锢之祸。刘宏号汉灵帝,在位期间,想重整山河,还大汉朗朗乾坤,便想用宦官抑制外戚,从他们之间的争斗中谋取利益,渐渐的手中有了权力,不再是一无是处的傀儡,但他过分宠信宦官,朝政慢慢被被宦官赵忠、张让把持,内忧外患,而刘宏只有一人,何况各地阳奉阴违,听调不听宣,实在分身乏力,慢慢的也被磨去了棱角,变得心灰意冷。

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年初,河间国治所乐城,侯府内,正中的一间院落正传出一阵郎朗的读书声,听其声音便知读书之人年纪不大,但声音洪亮颇有底气。少时,这读书声渐渐隐去。这院落中,亭台楼阁,假山流水,花草繁茂,清香扑鼻,院落东北处一亭台内有一孩童,约莫七八岁,长得眉清目秀,剑眉入鬓,尤其是双眼,炯炯有神,岁年少,但也英姿初显,孩童对面坐一老者,约莫四五十岁,这老者面目沧桑却难掩其风采,一身儒袍更显博学多才。

这时少年开口说道:“郑师,您让我背的《春秋》、《诗》、《书》、《易》、《礼》、《公羊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论语》、《律令》都已经倒背如流,而礼、乐、射、御、书、数,除了御之外都已经学完,御不是弟子不学,而是弟子年龄太小,忠伯不让我学,怕我失足摔下马。”孩童苦着脸说道。

“哈哈,宇儿果然不愧是有神童之称啊,为师少时便有神童之称,没想到老夫年老收个入室弟子更是青出于蓝,宇儿你无论学什么都这么快,但是宇儿你要知道,学以致用的道理,背会了不代表你就真的会了,比如论语,里面说的道理是要用一辈子去体会,里面包含了先贤一辈子的心德感悟,你说你都懂了吗?学,不能有实无质,要明其理、知其情、去其糟粕、取其精、而用于民!”

“诺!是弟子心急了,弟子会用心研读,知其理。”孩童认真严肃的回答道。

郑玄面露欣慰的笑容对着刘宇说道:“孺子可教也,宇儿那就继续读吧,仔细品读先贤呕心沥血才流传后世的道理吧!”

“诺!弟子遵命!”说完,刘宇就继续埋头苦读,时而皱眉时而面露了然的笑容。

原来这名孩童便是解渎亭侯刘宇了,现在的刘宇虽然只有七岁,但是峥嵘初露,被整个河间国知晓,称其为神童,学习时往往可以举一反三,学过的知识过目不忘,而且天生神力,却喜文厌武,而坐其对面的老者便是当世大儒郑玄。郑玄,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人,是当时少有的大儒,辈分高资格老,可以说是当时儒家执牛耳者,刘宇的父亲解渎亭侯刘苌与郑玄私交甚密,请来为刘宇传道解惑,郑玄也很喜欢刘宇,这样敏而好学的徒儿他也是见猎心喜,于是小刘宇便拜师郑玄,在其门下学了几年。而郑玄本人心里也十分尴尬,该教的都青囊传授了,剩下的便是自己感悟研究,正如他刚刚所说,有的东西是要靠时间理解的。等感悟到一定程度成为大儒便可传书立世了。

当然!郑玄对刘宇的期望可不止这些。河间国虽然是侯国,但是只有一郡大小,下辖十二县,原河间孝王刘开的封地,传承至今,虽然爵位变成侯爵但是封地大小没有改变,不然侯国只有一县大小而已。而河间国经过刘苌和其父刘淑两代人的治理下百姓衣食无忧,城中车水马龙,房屋井然有序,各县官吏也是清正廉明,世家也听从侯府之令支持侯府安分守己,一切欣欣向荣。而郑玄的期望便是想让刘宇长大后帮助其兄长当今圣上刘宏,肃清环宇,重整朝纲!这也是刘宇的志向!而刘宇也正朝着自己志向一步一步的前进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