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大明崇祯之四雄争锋 > 第23章:两手准备

大明崇祯之四雄争锋 第23章:两手准备(1/2)

王承恩替崇祯接?过奏折,读道:

“臣,陕西三边总督武之望,叩拜圣上!因臣督察不力、玩忽职守,导致民军合力生变,数日之内,已破十几地城池。臣自感有负朝廷重托,罪责难逃,唯有一死,以谢圣恩!”?

崇祯听罢,一手夺过奏折,摔到地上,猛踏了几脚!

“看看,这就是平日里口口声要为朝廷效力的忠臣,祸到临头便一死了之!”

“什么民军合力?一群乌合之众而已,堂堂三边总督,不思设法平乱,竟然以死谢罪。”

“责任何在?担当何在?”

“此举置三边百姓于何地?置朝廷于何地,置朕于何地?”

龙颜大怒,吓得王承恩与杨鹤跪地叩头不止:

“皇上息怒!皇上息怒啊!”

“王承恩!拟旨,命辽东总督孙承宗,率三万关宁铁骑,迅速赶往陕甘三边平息民乱!”

“皇上,不可呀!”杨鹤跪地劝阻道:

“虽说三边军民已聚二十余万众,但其中大多皆为手无寸铁之百姓,只因天灾走投无路才会出此下策,实属被迫无奈呀!如若强行将其镇压,则朝廷民心尽失,难以复得!”

“那依你之见,应当如何?”崇祯没好气的问道。

“依臣愚见,仍应以招抚为主,发放定额赈灾钱粮,使百姓重返家园,三边之急自解!”

“说得容易,此前武之望也如你这般,只施小恩,不加皇威,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崇祯转过头,不再理会杨鹤!

“况且此事,兵部尚不知情,皇上可否急召兵部共议,再缓图此事?”

“对了,主子爷,此前您召兵部尚书、辽东总督孙承宗进京述职。此刻,孙承宗还在入京的路上,即便调动关宁铁骑,也需孙承忠进京之后才能奉旨。”

王承恩边说边看崇祯的脸色,崇祯对他的话未置可否。

“主子爷,您看可否先按杨御史之见,先召兵部左右侍郎入宫商议,待尚书孙承宗抵京后,再作打算?”

崇祯沉默了片刻,对王承恩说道:

“好吧,除了兵部左右侍郎,张维贤和袁崇焕也一并宣来。”

“老奴遵命!”王承恩说完,急匆匆地退了出去。

这是崇祯自登基以来,所遇到的最为棘手的事情,因此他也是第一次大动肝火。

督察院佥都御史杨鹤说得不错,那二十几万民军确实大都是百姓。

也确实应该以招抚为主,就在此前,收到福王捐助的两千万两银饷之后,他便立即拨出了一部分,用于陕甘地区赈灾。

然而连年干旱、灾害不断,赈灾之举,已成无底洞。

朝廷实在没有办法长久支撑,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温饱,朝廷如何能养活整个大明的百姓?

一旦赈灾银两用完,他们又会重新起来闹事,没完没了。

况且,如果毫无底线地赈灾、招抚,朝廷单单应对一个陕甘三边,倒还可以应付。

如若其他地方纷纷效仿,那又当如何?恐怕十个朝廷也应付不过来。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根本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唯有杀一儆百,或许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有了片刻的安宁,才有时间去解决百姓的根本问题。

正思虑间,兵部左右侍郎、张维贤、袁崇焕等人,在王承恩的带领下,赶到了乾清宫。

几个人在赶来的路上,已通过王承恩了解了事情的大概。

“说说你们的意见!”几人刚一进门,崇祯便开口问道。

“依老臣之见,火烧眉毛,当顾眼前。应以安抚为主,同时整肃军备,随时做好平息的准备。”

张维贤气喘吁吁的说道。

“臣以为,应当立即发兵平息,以彰显皇威。”袁崇焕说。

“你们呢?”袁崇焕将目光移向两位兵部侍郎。

“臣等附议!”

“唉!”崇祯长叹了一口气道:

“那就按老国公说的办吧!先行安抚,同时整军备战。”

“既然佥都御史杨鹤首先建议招抚,那朕便任命你为陕西三边总督,立刻赶往陕西,接替武之望之职。”

“臣领旨!”

“去府库支取三百万两白银,作为招抚、赈灾之用。”

“臣即刻马不停蹄、奔赴陕西,誓为朝廷分忧,为皇上分忧。”

“行啦!别学武之望就行。”

“臣告退!”

“皇上,臣不才,自请整军备战,奔赴陕西,以待皇命,平息民军!”

杨鹤一走,袁崇焕立即向崇祯请求道。

崇祯看了一眼袁崇焕,轻轻摆了摆头说:

“袁爱卿莫急,眼下应抓紧京营禁卫军的训练才是。以后,朕将派你前往喜峰口长城驻防,有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喜峰口长城?一个小队的兵力看守足以,为何要派臣前往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