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大明崇祯之四雄争锋 > 第14章:丹书铁券

大明崇祯之四雄争锋 第14章:丹书铁券(1/2)

乾清宫,书房!

崇祯一人独坐。

登基三天以来,难得有这份闲暇,可以独自安静地思考。

登基仅仅三天,崇祯便体会到了当皇帝的不易。

每天都要审阅几百份奏折,而这些奏折中,大部分都与灾情或民变有关。

时值秋季,本应是农民收获庄稼的时节。

但由于各地大面积的干旱,导致饥民遍地、民怨四起。

如此一来,今年的税收又将大打折扣。

更为严重的是,灾民们没有粮食过冬,明年开春没有粮种春播,到时内乱必然加剧。

如派遣军队平复民乱,势必会增加军费开支,加大朝廷的压力。

据崇祯所知,驻守在辽东的关宁铁骑,已经两三个月没有发军饷了。

这可是一支王牌部队呀,战斗力十分强悍!

这样的部队,都无法按时领取军饷,可见朝廷穷到了什么地步。

而驻守在关内其他地区的部队,朝廷早就让他们自行筹备军饷了,军中一些士卒随意抢夺老百姓财物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对此,朝廷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朝廷这样的举措,实际上是在纵容军队私行不法,朝廷与百姓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崇祯明白,这也是朝廷的无奈之举。

但,这样的局面必须尽早扭转,否则大明的根基将被步步蚕食。

朝廷内部,阉党与东林党相互倾轧。

崇祯上位的三天时间里,光弹劾奏折就收到了上百份。

比如: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所修,弹劾兵部尚书崔呈秀。

国子监朱三俊弹劾国子监监生陆万龄。

左都督田尔耕根弹劾兵部霍维华。

霍维华弹劾魏忠贤。

……

简直乱套了!

这三天早朝,简直就是在听他们吵架。

令崇祯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并不是东林党与阉党互相弹劾,而是他们自己人在弹劾自己人。

他们到底在玩什么花样?

崇祯心里烦透了,必须设法整肃朝纲!

三天的经历,崇祯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历代先皇大多短命的原因。

自登基以来,别说去后宫消遣,就连正宫皇后周玉凤那里,他也只去过一次。

整日无休止地操劳,不短命才怪。

不行!必须改变!

可是如何才能有效放权、如何才能提高政务效率?

崇祯又一次感到头疼。

昨晚,英国公张维贤密奏,登基大典前一天晚上,引发乾清宫内乱的,是涂文辅指挥的内操军,以及侯国兴指挥的部分锦衣卫。

内操军的首领是涂文辅,但实际掌控人是魏忠贤。

而锦衣卫都指挥使侯国兴,则是客氏的儿子。

也就是说,那场内乱的罪魁祸首正是魏忠贤和客氏。

得到崇祯的许可后,张维贤连夜逮捕了涂文辅,并把客氏发配到了浣衣局做苦力。

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

现在,令崇祯感到棘手的是:

虽然除掉了客氏,但他的儿子侯国兴是锦衣卫都指挥使,手里有锦衣卫,所以不敢对他轻举妄动,必须设法剿灭。

同时,魏忠贤的势力非常大,现在还不能动他。

不但不能动他,而且还应该稳住他,不要让他有所怀疑。

否则,凭着他在朝廷中的势力,崇祯的位置恐怕也不稳当。

如何才能不知不觉地剪除魏忠贤的枝叶,并且使他毫不察觉?

张维贤献计,可派一名心腹,带上得力的锦衣卫,在朝堂之上直接逮捕侯国兴。

同时,大肆封赏魏忠贤及其党羽。

崇祯觉得此计甚妙,说到心腹,他首先想到了锦衣卫百户骆养性。

自己登基前晚,骆养性曾拼死护驾,是立有大功的人。

按理说应该立即提拔重用才对,但由于魏忠贤在朝廷内的势力太过强大,崇祯在任用自己心腹的时候,还不能太过随意。

除非,已完全稳住了魏忠贤,并彻底打消了他的疑虑。

……

次日,奉天殿,早朝!

“上朝!”在领事太监高声宣告后,文武百官鱼贯而入,在大殿内列班等候。

此时,锦衣卫成员早已分列于大殿左右两侧,一如往常。

只不过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些锦衣卫成员全部换成了骆养性的心腹。

崇祯在王成恩的搀扶下坐上龙椅,接受文武大臣三叩九拜之后,站在崇祯旁边的魏忠贤,开始引领百官们上奏。

与前几日一样,各地受灾、民变的奏章一份接着一份。

崇祯听得极不耐烦,大手一挥,说道:

“此类奏折不必一一奏报,一律交由王承恩,待朕下朝之后逐一办理。”<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