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都市 > 一首赤伶,开启京腔时代 > 第三章 一曲《赤伶》,震撼全场

一首赤伶,开启京腔时代 第三章 一曲《赤伶》,震撼全场(1/2)

跟着音乐的渐入,钢琴前调之后是代表着凄凉悲痛的二胡声。

以悲凉为主调,前奏如杜鹃啼血,一副宏伟又悲伤的故事,仿佛跟着前奏一同缓缓展开。

苏晨紧接着开口。

音色高亢饱满,情绪却满含悲意,词曲调中透露着无尽的悲凉。

“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

“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

“情字难落墨,她唱须以血来和。”

“戏幕起,戏幕落,谁是客......”

随着苏晨的声音传开,现场观众瞬间被这种悲伤的意境所感染。

孤独的离别,难舍的道别。

这是什么腔调?好特别!

仅仅一句,驻足的观众们听出了一种意境。

明明不是歌唱者被情所伤。

明明不是男女之间的情愫。

却好似男女爱恋缠绵的关系,歌唱者的不舍,却又无奈。

脑海中补充的画面,好像是在意指此时此刻的现场,意指京剧本身和现场观众此时的关系。

这是京剧艺术与观众们之间跨越了时代的某种联系。

仿佛,歌唱的人不是苏晨,是京剧本身。

歌声在诉说着京剧无法挽回的辉煌,和观众们的过去热情。

这种感受,让听歌着心生怜悯,想要忏悔,为何要无情的抛弃。

为何要无情的抛弃京剧。

就好像,曾经是如此的热爱他,可如今却无情的抛弃他。

苏晨也知道,这首歌原本意指战争中戏子的爱国情怀,台上与台下指的分别是京剧与战争敌人。

可此时,用在此刻,丝毫不显得违和。

众人不明白,听歌为何会听出这种感觉。

还没等他们仔细感受。

阵阵旋律再次拨动他们的心,他们的神经。

“戏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无关我。”

“扇开合,锣鼓响又默。戏中情,戏外人,凭谁说。”

“惯将喜怒哀乐都融入粉墨。陈词唱穿又如何,白骨青灰皆我。”

“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

这声音,这词曲。

彻底拉住了观众们的脚步,彻底勾住了他们的情绪,让他们驻足。

当然,观众们驻足的不仅仅是词曲中的意境,更是台上那位少年牵动人心的歌声。

“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

“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

...

这是...戏腔?

竟然用戏腔唱歌。

这个世界的人从未听过戏腔唱歌。

和流行唱法不同。

戏腔结合了京剧与流行双重唱法,头一次听,现场的观众直接被震撼。

因为,他们从没想过,京剧戏腔唱歌竟然这么好听。

韵味十足,声音落下后让人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不由的视线向上望,演出会场中仿佛余音绕梁,那种期盼、悲凉,久久没有消散。

反而随着音乐的流动,更加浓郁了。

想到这里,观众们不知自己何时回到了座位上。

更不知自己何时湿润了眼眶。

尽管不明白这首歌曲真正的含义,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内心的那股悲凉,同情,自责,愤慨。

京剧的今天,是他们造成的。

但是,从今天,从现在,这一刻开始,他们改变了对京剧的看法。

舞台上,原本也在听着苏晨演唱的老一辈戏子们。

听到这一句句震撼他们心头的歌词,怎能不知,这是在映照京剧的一生啊。

这一刻,他们的热泪再也忍不住了。

尤其是看到现场的观众从不满离场,到驻足倾听,再到满座皆泪目。

他们错愕,仿佛眼前的这一切不是真的。

但又怕失去这来之不易的一切。

那位年龄最大的戏子,当即不顾一切的迈着台步,用老而不衰的京剧腔调大声唱:“哇呀呀呀呀呀呀呀!!!”

旁边几位戏子,听到这声后,瞬间振作起来。

相视一眼,信步上前,同苏晨的歌声伴武。

老戏子耍着戏枪,迈着台步来回穿插,十分默契的配合着这一场从来没有排练过的《赤伶》。

苏晨在前方唱。

他们在后方演。

而就在观众们认真聆听的时候,苏晨的歌声忽然高亢了几分。

“你方唱罢我登场。”

“莫嘲风月戏,莫笑人荒唐。”

“也曾问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

“道无情,道有情,怎思量?”

“道无情,道有情,费思量。”

......

随着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猜您还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