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禹鼎志 > 第十六章 创作

禹鼎志 第十六章 创作(1/2)

张华已经有四十岁出头,但张弗盈看起来不到二十岁,说是父女陈牧野有点相信,说是兄妹,他就将信将疑。

他将工作室联合的意见说了,孙秀上台的事他没说,因为听张弗盈刚刚介绍自己的兄长张华“前工部尚书”,很明显她已经知道。

张弗盈点了点头,说:“合则生,分则死,千古不变的道理,合作共赢才是出路。但不知陈公子关于这合并后的工作室,叫什么名字好?”

她的目光里一扫柔意,而是带着几分挑衅,看陈牧野如何取舍。

陈牧野想了想,说:“我们是魑魅魍魉四小鬼,你们是琵琶琴瑟八大王,不如就叫鬼王如何?跟我们宣讲神鬼精怪的宗旨也相符合。”

周泗明表示反对:“为什么你们魑魅魍魉放在前面?而且叫鬼王,听起来太过凶煞,不好,不好。我反对。”

陈牧野不理他,直直的看着张弗盈。

张弗盈点头:“就叫鬼王吧,我的兄长是魑魅魍魉的人,陈公子也是朗夏的兄长,哪有妹子在兄长前面的道理?鬼王,凶是凶了点,但像是一个开路先锋,我们刚起步,需要这样的名号。”

于是定下来,陈牧野很有点欣赏她的外柔内刚。

“鬼王工作室”的阵容一下子变得空前强大,有大晋朝第一**通今的名士张华,现任国子监祭酒王衍,穿越少年陈牧野,半狐半人的神秘美女张弗盈,前国子监书吏衙门周泗明一帮抄写好手,以及聪明伶俐的小姑娘陈朗夏。

依托“琵琶琴瑟工作室”现有的人马和设备,似乎就可以直接投入工作,但是陈牧野还是觉得规模不够大。

他作为原“魑魅魍魉工作室”的代表,与张弗盈等人进行了商量后,决定先进行技术革新,把之前使用的老祖宗蔡伦传下来的造纸术加以改良,改善纸张质量;随后陈牧野又凭着“毕昇活字印刷术”的概念,反复倒腾试验,居然研制成功了一种简易的活字印刷。虽然比起后来北宋的活字差点意思,比起现代的激光印刷更是小巫见大巫,但是比起西晋时的简陋印刷,已经有云泥之别。

当下又改进了书籍排版技术,抛弃原来的右读竖排,改成新式的左读横排。周泗明等人说这是什么鬼,买书的人会不习惯,陈牧野说《庄子》你们没读过吗,里面有一篇故事,说有一个人要去越国卖鞋子,别人对他说,崩发神经了,越国人都不穿鞋子,那人说,正因为他们不穿鞋子,我的生意才好做!

“阅读是一种习惯,”陈牧野说,“时间一长,人们就会发现左读横排比右读竖排方便,自然就会穿上我们送给他们的这双鞋。”

又改进了书籍装订技术,原来的那些线装太过简陋,被虫子咬蚀或者翻久了就要重新装订,改进后的胶装则耐用长久。

又进行了工作分工,张华做顾问,王衍做后勤,张弗盈和陈牧野负责内容输出,周泗明等人负责按照他们的授意整理成书,陈朗夏则负责运营销售。

请了一大批工人,将店铺后面的三进房屋也盘下来了,作为工厂,工人们就在里面造纸、印刷、排版、装订,最后把成册成册的新书送到前面来。

陈朗夏坐在一个窗口下,外面买书的人将一张纸条和钱从一个口子投进来,纸条上写着要买的书名,陈朗夏就将书从另一个口子递出去。

“鬼王工作室”开足了马力,窗口外买书的人渐渐排成了队·····

《穆天子》《徐偃王》《三皇五帝》《后羿》《山海经》,一本本都成了爆款,一时洛阳纸贵,“鬼王工作室”赚得盆满钵满,令人眼红嫉妒。

“下一本书,我准备写大禹爷。”

坐在舒适的创作间里,古色古香的红木大靠椅上铺着雪白的毯子,前工部尚书之妹、现“鬼王工作室”总裁之一张弗盈,对围坐在一旁的周泗明等人说。

恰好这时陈牧野进来,听见这话,接口道:“好啊,这个点子不错!”说着十分自然地坐在张弗盈对面另一张同款椅子上。

“创作的第一步是构思,”陈牧野说,“这次我建议写成一部长篇小说,说说你的想法。”

“长篇小说”这个概念,让周泗明等人,包括张弗盈一时都有点懵圈。

在元末明初之前,我国所有的小说体制,都是短篇。甚至古人连短篇这个概念也没有,一律称之为“笔记”,意思就是用笔随性记下来。“鬼王工作室”推出的前面那几本书,也是按照张弗盈的理解,虽然比笔记先进了一些,整本书都是写几个人的传闻,但还跟系统性的长篇小说完全不是一码事。

现在陈牧野提出“长篇小说”这个具有压迫性的概念,让张弗盈稍微有点局促。她少有的在椅子上挪动了一下身体,说:“你先说说长篇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陈牧野说:“长篇小说更看重构思,更看重故事性,要求有头有尾,有起承转合,有波澜起伏,有戏剧冲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总之,你要建立一块自足的飞地,把自己所有的故事、思索、以及情感全部倾泻在里面,不但要别人被故事深深吸引,还要与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