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玄幻 > 大明:帝国之崛起 > 第29章 统一度量衡(求收藏)

大明:帝国之崛起 第29章 统一度量衡(求收藏)(1/2)

朱尤简在研究了大明的国情之后,开始了他的革新之路。

翌日下午,他的步辇又抬进了工部大院。

工部尚书吴淳夫带着一众官员赶紧跪伏迎驾。

因为工部奉旨去陕西修建维护水利工程,所以,有些人也已经离京。

这少年天子真是精力旺盛啊!

登基以来,差不多有半个月了,每天开早会,下午就在阅读书籍,晚上读书之外,还要召见大臣,除了前天狩猎,他一直都在操心国家事务。

从魏厂督那里传来消息,这少年天子晚上还能折腾呢!

魏厂督先后送了十来个美女,都被皇上留下侍寝了。

敢情皇上的身子骨是铁打的啊?

当真是真龙天子,这身子是真龙之身,精力源源不绝!

臣子们对皇上的敬畏那是一日胜过一日!

接驾之后,朱尤简步入工部议事大厅。

这次他来工部,是为了统一度量衡。

明朝社会,度量衡其实也很混乱。

比如一石米(石通担,同音),两个不同的地方,因为载具的差异,重量就有所不一样。

史料考证,明朝一石米相当于后世的94.4公斤,所以,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口粮也就二石左右,差不多一天吃一斤米。

放在后世,恐怕没人能吃完,但这里的米吃不完可以换成银子或其它食物。因此,之前,朱尤简发给陕西灾民一年的口粮就是二石。

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而斗和升的载具也因为有差异,而导致重量有所不同。

这是重量方面的混乱。

长度方面同样存在混乱,比如明朝一步是多少?

后世考证,古人说的步是指左右脚各迈一次。所以古代的一步相当于现代的两步。

明朝一步等于五尺,但因为每个人的步伐有差异,如果用步来量地,同样导致长度出现差错。

这里要注意的是,明朝已经不实行十六位进制,计量单位由以前的“两、铢、累、黍”非十进位制,改为“两、钱、分、厘、毫”十进位制。

比如说,1两银子=10钱=100分=1000厘=10000毫,而1两银子=1000文,1文=10毫。

一般来说,民间钱币流通的最小单位是文。

因此,朱尤简造纸钞,最小的面额是半文,也就是5毫钱。

宋朝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经过潜心研制,首先创造发明了我国第一枚戥秤,非常小巧,可以把称量精度精确到‘克’。

但在明朝,戥秤还不流行,其它的秤就缺乏精度,导致重量混乱。

而明代1斤并不是现在的500克,而是596.82克。

大厅里,官员们在两侧站定。

朱尤简说道:“朕今天来,是为了重新制定度量衡,一个国家度量衡混乱,那会严重妨碍经济的发展,与民与国都不利。”

吴淳夫拱手道:“皇上说的极是,不知皇上要如何重新制定?”

实际上,他们已经知道昨天皇上去了户部,要求重新启用纸钞,显然皇上开始革新了。

度量衡的混乱的确也让官员们伤脑筋,主要不是数值上的混乱,而是载具和测量工具的混乱。

尤其是对那些收税的部门来说,更是恼火。

当然也有官员趁机占百姓便宜。

比如一斗米,就算一个标准的斗,里面装的米重量也不一样,把顶部垒成金字塔形,那岂不重了许多?

朱尤简一招手,门外走进几个内臣,抬着箱子进来了。

箱子里的物品是朱尤简花了4000点国运值兑换出来的。

打开其中一个箱子,朱尤简从里面取出一杆秤,这秤就是一般的秤,以金属杆为主体,并配有砣、砣绳和秤盘。

虽然后世有许多秤,但鉴于明朝的工艺,大都制造不出来,能造出来的只有戥秤、一般的秤,以及机械台秤三种。

这三种秤刚好可以满足需求,当然精度比后世要差点。

“各位,我们首先要确定一斤米的重量!”

朱尤简说着,示意旁边的内侍从箱子里舀出米,放在称盘上。

“行了!”他说道。

“各位,这就是我现在规定的一斤米的重量,它比我们之前规定的要轻一点!这杆称就是新的称,以后工部重新生产这种称。这种称最小可以称1两米,最大可以称20斤米。”

“喏!”

吴淳夫点头。

他和其它官员很震惊,皇上如何制造这新称,还有,皇上居在连这种事都亲力亲米啊!

“那么1两米是多重呢?它和我们现在的1两米也是不一样的。”

朱尤简说道,“现在规定1斤米等于10两,1两等于10克。1石米等于200斤米。”

吴淳夫赶紧让人记下。

朱尤简又拿出一杆更小的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猜您还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