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都市 > 左先生为何如此抠门 > 第106章 次萌生“回国发展”的念头

左先生为何如此抠门 第106章 次萌生“回国发展”的念头(1/2)

    很不幸,左庸精挑细选出来的这家纯网络银行公司,倒闭了。

    netbank倒闭之后,被荷兰的一家银行重组,用户存款随即转移到荷兰银行里。

    存在银行里面的钱无碍,因为美国有联邦储蓄保险,10万块以内的存款统统全额赔付。

    1000刀购买来的股票,却一分不值,成了废纸一张。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即使是银行,也不保险。

    当时有一家做小灵通的中国公司,utstar,在美国上市。

    那时小灵通在中国发展得很好。人手一机的趋势让左庸觉得很有趣。这家公司到美国上市后,同样,他又去买了1000刀。

    初买时股价大概在50-60美元一股,没想到,后来蜂窝技术被移动网络取代,utstar的股票一路下跌,跌到5、6块的时候,眼看逆转无望,他一狠心,忍痛把它卖掉了。

    如果没有卖掉,最后的结局也是破产,一分钱不值。

    这样劈头盖脸的沉重打击之下,左庸并没有任何抱怨。本是抱着付学费的心态做股票的,只是没想到股票老师学费收得如此干脆利落。

    使大众狂欢一场的互联网经济泡沫,很快在2001年破灭了。

    互联网公司劫难降临的日子,纳斯达克指数迅速从5000多点的高位,一路狂泻,到1500点一下,超过5万亿美元的市值随之蒸发。

    这场泡沫,在短时间内大起大落。

    亲历泡沫的左庸,花2000刀,得了一个教训:以后若投资,绝对不碰概念股。

    在林特公司上班的日子,是左庸美生活中最轻松的日子。工作很简单,即整理来自亚洲的订单,审核出订单公司的偿付能力,安排订单生产。

    这对于热衷建数据库的他来说,做起来不要太顺手。一天的时间,只需要半天就能绰绰有余完成相应的工作。

    美国同事之间相对客气、疏离,人际因此比较简单。多出来的时间,左庸重新投入到理财的学习中。

    前一次泛泛积累理财知识,感受不深刻,输了2000刀之后,领悟力陡然高起来。

    他看了很多网站,学投资应该怎么做。学到的最大经验是,买一个指数基金,跟着指数走,指数至少是不可能破产的。

    还学到的一个经验是,要买分红率高的大公司。

    左庸把学习用以实践。查财务报表,的确有很多公司分红率很高。

    知识武装之后,他又花了2000刀。其中一千买了万宝路,它有10%的分红。另一千买了中国石油,当时分红率也是很高。

    此外,还买过奈斯达克指数和道琼斯指数。赚多赚少不说,至少不再两眼一抹黑,且基本不亏钱了。

    除了跟着网站学,左庸自己也会琢磨。

    当时巴菲特已经有“股神”之名。他去看巴菲特的持有股票名单,但凡是亏损的,他都去买。理由是,如果巴菲特的股票是赚钱的,那么就意味着他在以更低的价格在买入,将来赚钱的空间就更大。

    巴菲特是长线投资,不会马上把他手上的股票马上卖掉。

    按照这个思路,他买了usbankcorp{银行}和conocoPhillips{石油公司},这两公司好像都不咋滴。哈,巴菲特也有失误的时候。

    林特公司作为上司公司,公司规定,每半年,员工可以购买一次公司的股票,股票以当日价15%的折扣卖给员工,等于公司白送15%的收益。

    左庸每次必买,只转手卖掉过一次,其余都留着。

    他是那种有耐心的人。不急于买卖本身。

    当然,美国的交易费很贵,它不是按比例,而是按次数。这使得左庸也没有能力关注买卖本身。

    经济上的宽裕,等于时间上的宽裕。研究股票之外,左庸力争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他去游泳,去打网球,像美国人一样修牙齿,看牙医。

    他去超市买食物,在自己的住处做晚饭和第二天中午的午饭。

    他打电话。打给上海的父母,打给上海的同学,打给美国的老师,打给在美国认识的华人朋友……

    他力争让自己忙起来。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仍旧有大把空闲时间。

    这空出来的时间……让他做出一个决定:每年回上海休假一次!

    这个决定很花钱,不过,抠门的左庸向来愿意把钱花在他认为值得的地方。

    第二次去美国的第三个年头,也即上班的第一年结束的时候,左庸回上海度假。他还记得第一次回国时,上海在硬件上的发展使他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