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都市 > 元稹:只缘感君一回顾 > 老宅院里的女人

元稹:只缘感君一回顾 老宅院里的女人(1/6)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曾经煊赫一时的大唐王朝开始走向没落,让身世飘零的贵妃杨玉环因兵变在马嵬坡香消玉殒。一千年后,我似乎还能看得见,那个女人正携着丝竹声声,踏着时间的光,一路逶迤而来。一千年,风华散尽,便是无限的落寞,而她如花的笑靥却在月光中摇曳生姿,满天飘香的菊花也因她而羞怯了。

“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十七个春天,位于长安城内靖安坊西北隅的元氏老宅,舒王府长史元宽与弟弟侍御史元宵的家中迎来了又一个鲜活的小生命的诞生,他便是后来在中唐时期有着“元和才子”之称的大诗人元稹。此时的大唐已逐步由强盛走向衰落,当呱呱坠地的元稹第一次挣扎着睁开眼睛时,他看到的并不是花见也羞的杨贵妃,而是一个山河破碎、百废待兴的国家。

说起来,这元氏老宅住着的人可是大有来头的。元氏是北方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东魏、西魏时为赫赫皇族,北周、北齐两代显贵辈出,即使到了隋朝,也是风光无限。这栋老宅便是隋文帝杨坚赐给元稹的六世祖,时任兵部尚书的平昌郡公元岩的。不过入唐后,元氏家族历经安史之乱而愈渐衰微。元稹的祖父元悱仅官至县丞,父亲元宽尽管尚武多才,却长期沉沦不遇,只混了个舒王府长史的闲职。

那是一座早已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下的荒凉建筑,在现实里,我找不到它留下的任何遗迹,但它残存的气息却在我心头久久萦绕。恍惚中,我仿佛站在古老的靖安坊街头,隔着遥遥的时空,看到那高高的门槛和那紫红色的向天际斜飞的檐角。那斑驳的旧墙、雕花的窗棂、水磨的青砖,无一不在我心中阵阵激荡,恰似一种古老深厚的情结,正与我的思念遥相呼应。我瞪大双眼,炯炯有神地凝望着眼前这朱漆的大门,尽管历经沧桑、沉郁苍凉,却富有无限的诗意,就像头顶的这片蓝天,有着不可洞穿的蕴藉,更有着无法抹去的宽厚。

尽管家道中落,但元氏老宅往日的气派还是要保持的。元府的整个建筑分为东西二院,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主体建筑放在后部。东西两院单体建筑有堂、廊,内部柱网也有定型的排列方式,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使简单规格的单座建筑富有不同的个性;西院建筑宏大,巷道曲曲折折,但是并没有给人杂乱的感觉,建筑序列的组合,在对称与均衡、简朴与精致间彰显了炉火纯青的艺术成就。元稹出生的时候,元氏老宅的门口还摆放着一对象征权势与威严的石狮。摆放很有讲究,左雄右雌,同时用麒麟与狮子图案砖雕彰显富贵,表达麒麟送子、四狮(时)如意的寓意。大门为平板门,由门扇、门框、门垛、门楣等主体组成,又有门墩石、门过木、坐街石等附件。门扇用比较结实的厚木板制成,上面饰有大铜炮钉,还有铜制的狮头铺首。

跨过高高的门槛,穿过内门厅可以看到影墙。影墙迎门而建,除给庭院增加气势、祈祷吉祥之外,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按古人的说法叫作防“三煞”。元府的影墙是砖雕照壁,它的材料是质地细腻的水磨青砖,风格细腻繁复,雕刻手法灵活多变,外观玲珑剔透、细致入微。

转过影墙,可以看到一棵直扑云天的古槐,繁茂的枝叶遮天蔽日,盖住了大半个庭院,仿佛一首韵味深长的古诗。树旁古井点点青苔密布,放眼望去,每一个角落都显得清凉、静谧、简朴,格外引人发思古之幽情。

穿过影壁往西拐就是西院,也是元稹度过童年的地方。院内有牡丹数丛,北亭前有辛夷树两株,它们与院内的众多花草一起,每天都迎着缕缕微风摇曳多姿,招展着浪漫的风情,如在起舞,似在歌唱。由北而来的一条小溪曲曲折折,正穿过院子向南静静流淌着,有时候元稹可以看到随波逐流的红叶,他知道,那是二姐仰娟诗情大发时的遗迹,上面的点点墨迹,都记下了二姐青春的惆怅与莫名的哀愁。

二姐仰娟就住在后院的北楼上。不过父亲说了,等到来年春花烂漫之际,便要把二姐送到宫里当娘娘去。二姐不稀罕当什么娘娘,她只想找个能和自己携手一生的如意郎君,哪怕他只是那身无分文的卖油郎、卖水郎。虽然元氏祖上是赫赫皇族,但那早已是时过境迁的事情,现如今父亲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舒王府长史,别说是皇家贵戚,纵是那考中进士刚刚发迹的文人墨客,又有谁会攀结下这门寒酸的亲事?父亲的话,二姐并不在意,当娘娘哪有那么容易?只不过是父亲酒醉后的痴人说梦罢了。二姐没想到,父亲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却被认认真真做了起来,他真的把元家发迹的希望寄托在了二姐的身上,不停地跟妻子郑氏唠叨说,自己的女儿即使当不上娘娘,送进宫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