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大国无疆 > 第一四四章 笑一笑

大国无疆 第一四四章 笑一笑(2/3)

状有很大差异, 由于受空气阻力影响, 运动规律也有较大区别,很容易识别出来。

    真假诱饵的结合使用让布劳恩等人看到了战略导弹高效率突防的希望,他们设计了一种弹头母体,母体内除了盛放一枚真正的“核弹头”之外,还装盛了不少的诱饵,而且后来经过反复的理论研究,布劳恩等人认为,弹头和诱饵真要是重入了大气层,此时此刻速度已经非常之快了,就算质量更大的真弹头被识别出来,超快的速度也不是目前人类所有武器能够防得住的,所以布劳恩等人认为不需要装载质量较大的诱饵,争取将更多的运载量给真弹头,因为首枚真正意义上的核弹头还不知道有多重。

    其他的突防方式也曾进行过研究,高速飞行的弹头会产生极为强烈的红外和光学特征,这一点是无法避免的,在试验中,德国科学家们就曾想到过在弹头上安装一种能够主动释放大量红外特征的装置,比如说红外干扰弹燃烧之时就能产生类似于弹头高速突防与空气之间摩擦所产生的红外特征,除此之外,他们还曾想过安装电子干扰系统,像轰炸机实施轰炸之时对敌雷达实施电子干扰一样,利用干扰系统释放一定的干扰信号迷惑对方的雷达。

    可是后来,干扰突防方式被否决了,首先是红外干扰弹的技术问题无法解决,火箭的高空再次点火技术都难以攻克,谈何实现高空中的干扰弹点燃,当然真正造成否决的主因还是因为一帮德国雷达科学家们提出的意见,那就是高空实施突防的弹头完全没有必要实施电子干扰,真要是有负荷用于搭载干扰弹或干扰机,还不如多装载点儿浓缩铀,让核爆炸威力更强一些,就算精度不咋样,巨大的爆炸半径也足以藐视那区区一点儿命中误差了,更何况这些雷达学家认为,世界上还不存在能够对上百公里高空飞行的弹头进行准确跟踪和定位的雷达存在,哪怕是共和国也不行。

    后来倒是有几个科研学者提出过靠谱的突防意见,首先就是隐身突防。

    雷达学家们在这一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因为他们坚定的认为任何雷达探测设备若想对目标进行稳定跟踪,其信噪比必须达到某一额定值,因而在导弹和弹头的表面涂敷特殊吸波材料和降温复合涂层,达到减少电磁波发射、红外辐射信号特征的目的,就可以降低被雷达发现的概率。

    好奇心永远是最好的科研动力,布劳恩还真拨付了资金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在实验室里德国科学家们发现,模拟弹头被安装在用液氮冷却的屏蔽罩内或温度较低的弹壳内,再抹上一层铁氧体这一种隐身材料,雷达截面减小了不少,而随着科研的继续进行,他们又发现如果将弹头设计成锥型,更加能够降低雷达截面。

    只可惜的是,由于技术实力有限,他们曾设想在弹头上安装气动舵、在发动机喷管外安装红外辐射吸收装置、利用一种小型且高效的计算机来执行预设好的导弹机动飞行程序、发动机推进剂中添加复合剂以降低发动机喷焰的红外信号进而改变红外辐射的频谱等等,可这些方式方法都需要极高的技术实力作为支撑,在实验室里都实现不了,实际生产又怎么可能呢?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每一次重大科学实验的成功,都会有无数的妈。

    在隐身突防方式研究中的失败并未让这些孜孜不倦的科研人员气馁,他们很快就想到了一种新奇的方式,那就是机动突防,这种想法的诞生还是源自于一名科研人员的哥哥是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俩人偶然之间就曾聊过一些海军航空兵鱼雷攻击机,是如何才能避开敌人多艘战舰形成的密集防空网而最终将鱼雷准确射向目标的,这名科研人员的哥哥给出的答案很让他振奋——机动,利用良好的低空飞行机动性,避开火力较为密集的地区,尽量寻求火力的真空区实施突破。

    机动突防概念的到来很让人振奋,既然飞机都可以机动来实现高效率突防,为何导弹不能呢?德国科学家们开始设想让导弹也采用变换突防弹道的方式来提高突防成功率,即在弹道上采用机动变轨飞行,这就需要通过严密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改变导弹的惯性抛物线飞行弹道,使导弹具有快速助推、助推段机动和变化弹道的能力。

    这种突防设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击打棒球,因为如果将突防的导弹弹头比喻成棒球,那么球棒便是对方的拦截武器,棒球手显然是先用“眼睛”这种导弹预警系统来发现来袭“棒球”,然后才依靠自身判断力做出“棒球”运行轨迹的预测,并挥舞球棒实施“拦截”,双方都处于急速运动状态,只要棒球手经验老道且预判准确,击球成功就是必然的,可一旦“棒球”突然改变飞行轨迹呢?球棒还能打得着吗?显然,不能。

    如何让“棒球”突然改变飞行轨迹,这个研究工作可谓是难度不小,这难度可不比让高速公路上以两百多公里时速疾驰的跑车,突然改变一下方向,然后又立马回到原本方向还要困难,每秒钟飞行速度在几公里甚至更快的弹头,眨眼功夫间就窜出了大老远,真要是变了轨迹,突防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