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其他综合 > 官易同道 > 第一百六十四章过端午节

官易同道 第一百六十四章过端午节(2/3)

 父亲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 `后来,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寻还没见到父亲。太阳快落山了,曹娥从她父亲的伙伴口中得知: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父亲的小船推进漩涡,他父亲让江水冲走了。曹娥一听吓出了魂灵,大叫一声“父亲、父亲”,拔脚就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边来回哭叫,呼喊着父亲。到了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看见她爹在奋力跟水搏击。曹娥纵身向江水扑去。

    又过了三天,江面风平浪静,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赶过去,发现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了上天。

    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水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平静的。当地百姓认为,那是因为江水自觉愧对孝女曹娥才会这样。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父的江边造了神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叫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据说,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日,因此,很多人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端午节还有另外一种传说是说,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是十恶大败的“恶日”,关于这天有很多禁忌说法,在汉代,人们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的风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成人,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最迟也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流行的,迄至汉代盛行不衰。这种风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的《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所以民间在这天以除瘟、驱邪、求吉祥为主,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日。

    过端午节,是华夏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华夏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在中南省江阳一带,过端午节时,每家每户都要在大门口挂上艾草、菖蒲或石榴、胡蒜等。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或红线绳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挂在门上。因为有种说法,菖蒲在天为五瑞之首,象征是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这种植物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道家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据说可以斩千邪。

    在江阳,端午的早餐,全家人无论会不会喝酒,都要喝点雄黄酒,除了喝之外,还要把雄黄酒蘸着涂抹在眼、耳、鼻、口等五官七窍处,用来避“五毒”,除瘟疫。端午这天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流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说白了,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疗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六点多钟,天已大亮,程梓颖起床后,出来到了小院里,见厨房的门在开着,便走了过去,厨房里王素兰和岳玉林正在忙碌着准备端午节的早餐,一大盆子热气腾腾的粽子已经蒸好,正放在盆中的凉水中浸泡着,案板上摆放着已经炒好的几个菜。

    看到程梓颖站在厨房门口,王素兰笑着说,梓颖,你起来了?怎么不多睡会,昨天坐了大半天的车,下午又逛了一下午的街,不累吗?

    程梓颖说,阿姨,我不累。早餐你费这么大事干嘛?早餐随便吃点的就行。

    王素兰说,闺女,今天是端午节,讲究可多了,这过节的东西都是提前准备好了的,一点不费事,你先去活动活动,洗漱洗漱,一会好了我们就过端午,吃早餐。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