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女生 > 我竟然是白骨精 > 第五十四章 眼花缭乱的新衣

我竟然是白骨精 第五十四章 眼花缭乱的新衣(2/3)

其它民族特色的唐代妇女服饰。

    下面作者菌可以给大家谈一谈“尚美”,“开放”,“兼容”三种典型的唐代社会风尚在妇女服饰中的反映。

    首先是“尚美”,唐是一个崇尚美的社会,从美伦美奂的唐三彩,优美和谐的唐朝乐舞。

    从充满灵性的雕塑,游龙惊鸿的书法中,我们都可以看见唐朝人民对美的追求。

    一个民族在满足了自己基本的生存需求后,必然转向更高的生活需求,即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唐朝国富民强,整个国家处于蒸蒸日上的状态,当人们不必为战乱,灾荒而担忧,可以享受生活时,人们便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转化为对美的赞颂和追求。

    女子也被视为美的象征,唐代文人士子描写,赞美妇女之美的作品多不胜举,他们对女性的美给予毫不吝啬的赞颂,而且这种赞颂不是单个的,而是规模庞大的,这就反映了一种把女性作为社会美的载体的观点。

    唐朝人在一年中有许多节日,这些节日的活动如踏青,游春,观灯等往往含有展现观赏女性美的意识或者说是潜意识。

    唐朝政府甚至花钱让妇女化妆打扮来参加元宵狂欢,史书记载:“玄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披皆万钱,装束一jì nǚ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这些行动背后就隐含着将妇女视为社会美的载体的意识或潜意识。”

    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男性乃至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注意,赞美,必须使她们得到心灵和物质上的满足,也就促使她们多方面的去寻找美,创造美。

    服饰则成了女性展示美,创造美的最好领域。

    女性充分发挥她们的创造想像力,在服饰上争奇斗艳,”

    中宗女安乐公主,有尚方织成毛裙,合百鸟毛,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彩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写裙中。”

    这个例子虽然一直被看作是奢费的恶例,但也从侧面也反映了在服饰了构思的独创性和对美的追求。

    要知道,在以往,服饰对于妇女来说,主要是身份地位的标志符号。

    最早的《周礼-天官》中就初步规定了后妃命妇的服饰首饰制度,服饰对妇女而言也是“夫贵妻荣”的具体体现,因为从妇人的品服可视其夫,民间普通妇女是不得逾越

    到了唐朝,妇女服饰虽然仍有这一层含义,但用以美化和装饰的企图却在相当程度上超过了它。

    唐代妇女服饰并不完全遵循制度,“既不在公庭,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好所尚。”

    为了追求美,妇女们敢于独立独行,以致政府不得不立法干涉。

    像是《唐书-车服志》载:”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淮南观察使李德裕令管内妇人衣袖四尺者阔一尺五寸,裙曳地四,五寸者减三寸。”

    而《新唐书》中也记载了文宗即位后规定女服衣袖不得超过一尺三寸,可结果竟引起”人多怨言”。

    这从一侧面反映了妇女们追求美随自己所好制作服饰,不惜违背政府规定。

    唐代妇女的日常服饰是上身穿襦,袄,衫,而下身束裙子。

    但这些平常的装束在心灵手巧的唐代女子手中通过刺绣,色彩的大胆运用,配上美丽的披帛和发型,则化平凡为神奇,唐代妇女的襦,袄,衫,裙上多有绣文,裙边还垂有两根绣带,增添了女性的妩媚。

    唐诗中的”罗衫叶叶绣重重”,”一双裙带双心结”便是对这种装束的描述。

    唐代女子裙子极长,配上盛行于唐时的用轻纱制成的长长披帛,就显出女性的婀娜身姿。

    孟浩然《眷晴》描述了这样一位唐代女性的穿着:“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唐代妇女服饰的色彩是丰富的,显示了唐代女子开朗的精神风貌,女子裙子的色彩有红,紫,黄,绿,尤其是红色的裙子极为流行,唐文人曾有“红裙妒杀石榴红”的描述,在敦煌窟一供养人画像上,我们可以看到极为丰富的色彩运用。

    画中女子上衣为米红色,衣上绘有深紫,大红色的花;蓝色,绿色的叶子,深紫和灰绿色云纹,这些富丽的色彩花纹无不向我们传递着美的讯息。

    为了配合美丽的服饰,唐代女子还创造出了三十多种发髻形式,如丛梳百叶髻,双鬟望仙髻,反绾乐游髻,凤髻,螺髻,还有相配的云鬓,雪鬓,轻鬓等,都给人美好的想像。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