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兴汉室 > 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

兴汉室 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2/2)

人有其他更方便的入仕途径,并不在乎在当时还属于新生事物的太学。故而以郡国举荐、自荐等方式所选拔的太学生多为平民子弟,很少有官宦背景,对底层人士来说是一个相对公平顺畅的上升渠道。

    此时的太学也采取的是这些方式,若是一直保持这种相对公平,皇帝也不会多此一举的去改动。只是谁让这种途径在孝平皇帝、也就是王莽秉政的时候,便发生了变质。

    为了讨好当时的知识分子与权贵官僚,王莽特意增加太学生名额,让士人的子弟可以直接进入太学受业,开启了贵族官僚子弟免试入太学的先例。再后来光武中兴,太学的选拔方式又在继承王莽改制的基础上扩大,发展成了大将军下至六百石,皆可遣子就学。

    除此之外,在野的名士也能通过评议、推荐,使他人轻易进入太学,这导致在东汉后期,太学人数多达三万,至于学前的能力策试,也无所谓办不办了。

    这样导致的恶果,一是使太学从生源到办学,全部脱离皇权的掌握,最终引发孝桓皇帝时几次大的‘雪潮’和‘党锢之祸’,影响深远——孝灵皇帝重起炉灶,建立鸿都门学也是急于踢开太学,重新掌握话语权。

    另一个恶果是‘游学’、‘名士’推荐的风气造成太学鱼龙混杂,光顾着与‘荐主’、与同学结伴搭伙,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东汉后期三万多太学生,真正有用于朝廷的却没有几个。

    “如今不是求学之人不加多,而是这太学选才的路子看似繁多,其实越走越窄、越走越偏。致使微末贫寒之民求学无途、报国无门,唯今之计,非得大刀阔斧的整改不可。”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