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s8小说 > 历史 > 更宋 > 第二十八章 人如草芥(六)

更宋 第二十八章 人如草芥(六)(1/2)


            
        
    白四爷就这样走了,就像路边的一条野狗,不会有人在乎他是谁。


    二人不敢给他收尸,否则他们也会牵连,王府被盗事关重大,天亮时城门口多了许多兵丁,他们连赃物都带不出去,只能先把东西藏起来,然后再想办法带出去。


    二人分开出了开封城,回到白四爷的住处,秋南又扑倒郭浩的怀里哭了起来。


    亲人接连离世,对她的打击很大,秋奶奶岁数大了,还有点心里准备,可是白四爷身体那么好,说没就没了。


    昨晚折腾了一夜,秋南在郭浩怀里睡着了,郭浩抱着秋南,想着接下来的打算。


    如今天下动荡,吴越和南唐却还算太平,郭浩打算去南唐。


    南唐立国后,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休兵罢战,敦睦邻国。


    甚至于当吴越国发生大火,宫室铠甲几乎烧尽,将领们纷纷建议乘机攻取,扫除后患之时,他仍然坚定地不施侵略,还让使者送金币前去慰问。


    同时结好契丹以牵制中原政权,江南地区于是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社会生产逐渐复苏并迅速发展。


    同时,政府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鼓励商业,商人以茶、丝与中原交换羊、马,又经海上与契丹贸易。


    在手工业方面,南唐的纺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茶、造纸、晒盐、造船、金银陶瓷、文具制造等,均有突出成就。


    不仅产量高,而且工艺精细,涌现出许多名产上品。


    烈祖的“息兵安民”国策,造就了江淮地区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南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同时,南唐也是一个艺术的王朝,它在文学、美术、书法、音乐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卓绝的成就。李昪设太学,兴科举,广建书院、画院。


    安定、富强的南唐,成为饱经战乱沧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栖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书服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风”。“北土士人闻风至者无虚日”。


    南唐的社会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国甚至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割据政权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军事方面,李昪坚持自守,为时机成熟攻时中原不受邻国牵制,因而不轻易与邻为衅。


    再加上那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苏州、杭州都在那边,绝对是个好地方。


    而且现在的唐主李璟也是个风流的主,后主李煜应该是随他老子了,文人在那边待遇不错。


    所以郭浩到了那边,无论是从文还是行商,都有很大的空间,和中原一比,好的不是一星半点。


    郭浩担心孙七的事发,所以打算放弃王府的财务,第二天天不亮,就带着秋南直接南下。


    ……


    从开封南下进去南唐边界,足有千里之遥,如果走水路可以顺着汴河南下,路过宋州、宿州两地。


    这条路最快,但是不安全,现在外面盗匪横行,走陆路都要万分小心,水路太招摇,会成为活靶子。


    二人身上带的钱财不少,可也不敢穿的太好,财不外露的道理郭浩很清楚。


    既然选择走陆路,那就不能从宋州走了,郭浩决定走陈州,过颍州,这是最短的路。


    等到了南唐境内,在前往江宁,那时候应该就安全了,而在中原境内这段路,必须格外小心。


    二人顺着蔡水向南,一口气走了二十里后,四周已经没有了人烟,就连路边的驿站都已经荒芜,偶尔可见白骨。


    眼看时间已经到了晌午,二人决定休息一下,吃完了在赶路。


    他俩的脚程不慢,这是这两年锻炼的结果,招这个速度走,三天就能到陈州,七天到颍州,十天之内到达南唐边界。


    “秋南。”


    郭浩吃了一口干粮,唤了一声秋南,秋南看向郭浩,等着他的下文。


    “你说咱们到了那边,你都打算干些什么?”


    秋南露出思索的神色,想了半天,竟然摇了摇头。


    “也是,你没去过江南,不知道那边的情况,我告诉你啊,那边的景色可好了,而且还没有战乱。


    那里的粮食可以一年两熟,百姓们都可以吃饱饭,不用忍饥挨饿,想干什么干什么……”



请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